根据宁波象山渔山考古发掘现场发回的消息,“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6月4日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以来,截至6月17日,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18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8500分钟,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20平方米范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共出水各类文物标本29件,其中青花瓷22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并采集出水了部分沉船遗址堆积中各类包含物、船板残件等测试样品,与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合作制定了“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沉积物和水体检测分析方案。本次水下考古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并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这在国内是首次。
宁波已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重镇
日前,与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同时启动的还有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这是继2010年7月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宁波后,目前为止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10多年来,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机构建设、人才储备与业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宁波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8年12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开辟了宁波水下考古机构建设的先河。
2008年7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升格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水下考古宁波基地,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国内建立的第二家水下考古基地。宁波基地作为开展东海海域水下考古项目的工作基地,为宁波水下考古业务的深度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010年7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中国?宁波港口博物馆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区奠基,揭开了宁波由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这种“市区联动、合作共建”的模式,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优势,又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实现成果共享,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肯定与赞赏。
2012年5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县级工作站。它的设立是国家、省、市和地方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又一力作,进一步充实了我市、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有一组关于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数据:自1998年至今,宁波已拥有水下考古队员7名(浙江共9名),其中水下考古教练1名(全国共6名),水下考古潜水长1名(全国共9名),能够深潜60米至80米的技术潜水队员4名(全国共16名),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员2名(全国共10名),技术沉船潜水员2名(全国共14名),出水文物科技保护人员2名。
目前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我市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均位居前列,已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