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茜
余春明之前是南昌大学建筑系教授,1996年应邀前往美国加州UCLA做访问学者,四十多岁的年纪远渡重洋,相当于推翻之前的生活,一切从头来过。
这种清零后的生活竟让他彻底走上了一条外销瓷的收藏之路。2010年,他重返中国,并携百余件曾为欧美众多名流收藏的瓷中珍品落户南昌大学,并以此为基础,创建起了省内首个向社会开放的外销瓷博物馆。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全民收藏热潮,不绝于耳的天价瓷器拍卖纪录的创造,使得兴盛于数百年前的官窑瓷和民窑瓷再度声名显赫。但对于国人而言,“外销瓷”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鲜有人知道它真正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外销瓷生于中国,销于海外,数百年流转,汇聚中西方双重元素。”余春明简要概括之。
余春明至今记得自己初次见到“外销瓷”的场景,就像命中注定的缘分,让自己于不惑之年,在异国他乡的拍卖行,瞥见流转海外数百年的故乡瓷器。“2005年初在美国一家拍卖行,我认识了一位曾在国内某省博物馆工作过的考古工作者。当时她正在拍一件看起来很像外国瓷器的茶壶,到手后还连连感叹‘真便宜’。我很好奇,问她这是中国瓷器吗,她告诉我说,这是中国乾隆年间的外销瓷,胎、釉都具备乾隆时代的特质,只是画面不是中国纹样。”
虽然余春明老早就改行画画了,但他大学期间学的一直是陶瓷专业。早在国内,他就尝试着零星地收藏过一些古玩,即便到了美国,他也常和夫人去逛古董店和家庭遗产拍卖会。与外销瓷的初次“触电”,他坚定了自己要收藏这些流散于海外的中国古瓷。
他很快就确定了自己在外销瓷领域的收藏方向。“因为我没有太多的钱,买不起高端古瓷,所以决定往学术研究方向考虑收藏的选择。我的做法是先从类型上收齐各种瓷器,等收集得差不多了,再精选购买高档的、较贵重的器型。”余春明说。
外销瓷的价格便宜,且少有仿品,可以放心地购买和研究。不久后他便开始搜集拍卖图录和有关外销瓷的书籍。这时才知道,大多数相关书籍都是外国人写的,中国人很少涉足。他花了两千多美元买到大卫?霍华德的《中国纹章瓷》,进而认识了霍华德的妻子安吉娜?霍华德,并从她那儿买到了一些高品质的外销瓷,从而使藏品的质量一下高出许多。他还在一个收藏家的遗产拍卖中,买到了十几年来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的拍卖图录,使自己能够全面了解这些年外销瓷的拍卖情况。
由于自己的职业经历和艺术天赋,余春明在积累外销瓷的知识和鉴别经验的过程比一般人短。他说他会在一些小拍卖行买一些民窑瓷,和外销瓷一起对比着看,从而积累瓷器断代的经验。但凡有博物馆和拍卖行的预展,他也是必定到场的,拍卖预展上是可以上手摸瓷器的,因此他的鉴别经验增长很快。
在所有外销瓷类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纹章瓷。纹章瓷多半是欧洲贵族、皇室委托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私人贸易瓷部分,瓷器上刻画有专属某个人、家族、团体的标志或徽章,很多家族的传承演变史,正是通过纹章瓷得以厘清,而纹章又成为外销瓷在各个不同时期风格特征的断代依据。
“纹章瓷有很深厚的符号意义。”余春明指着他收藏的一件纹章瓷解释说,“这是‘清乾隆苏格兰邓达斯家族青花纹章瓷八角盘’,这件瓷器是在结婚时订制的,盾牌是邓达斯家族,上面的冠也是他们家族的,丛林中冲出来的狮子和老鹰是女方家族的。纹章上用法文写着家族的格言,意为勇于尝试。”
“在外销瓷中,有中国纹饰的民窑瓷,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纹饰。有一个纹章瓷,图案画的是一个中国家庭,上面有着英国家族纹章,这个纹章代表了一个英国家庭。中西两个家庭同在一件瓷器上,特别有意思。”
开始,余春明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眼光去选择外销瓷,大多买具有中国绘画味道、画工精致,并有一定工艺难度或有珐琅彩等艺术性较高的瓷器。到后来看了一些书,才知道有一些很特别的,在中外交流史上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特殊的家族纹章瓷和有纪念意义的瓷器,也非常重要,于是开始逐步扩展收藏。
余春明觉得外销瓷是没有被发觉的“宝玉”,它的文化内涵很丰富,透过它能清楚地了解到明清瓷工艺和艺术风格的走向。在国内民窑瓷器保存不多的今天,仅看几件官窑是很难对中国瓷器有完整全面的把握,外销瓷恰可以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实物。
“这么好的东西,从中国来,应该回到中国去。”2010年,他将这些颇具异域风情的,流转海外数百年的中国古瓷带回它们的诞生地中国江西。南昌大学在接受他的捐赠后,建立起了国内类型最多、档次最高的外销瓷博物馆。
在这些文物面前,余春明一直保持着谦卑的态度。他说:“文物是永存的。我们在它们面前只是过客。经历几百年,它们经过了多少代人之手,产生了多少故事,多少代人在它们面前消失,我们也一样,总是要消失的。作为收藏家要研究它,并把自己的收藏当作传承中的一个点,记录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