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绿树掩映下一间不起眼的民房内,如今正“紧锁”着20余万件珍贵藏品,包括古陶瓷、古旧书籍、“文革”宣传画、名人字画及拓本拓片、票证等十一大类别,每一位到访者无不对此啧啧称奇。
刘明升,这批珍贵藏品的主人,是一位十足的“痴迷藏友”,也是曾经名噪一时的江西首家私人博物馆“兆吉明轩”的掌门人。十年前,他最爱做的事情,便是漫步于自己的博物馆中,与那些历史遗留的物件对视,让自己与之进行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而这一切,终结于政府的拆迁占地。如今,他只能怀揣着复建博物馆的梦想,执著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藏品十年“蜗居”
刘明升如今的家坐落在景德镇河西一座四层半约四五百平方米的普通民房里,而他心爱无比的藏品则散落于此,且灰迹斑斑。自2003年以来,这些藏品与世隔绝,至今已近十年之久。
故事还要从2002年说起。当年的刘明升在景德镇当地的收藏界颇负盛名,因为他是江西首个开私人博物馆的藏友。“我也是受人启发的。”刘明升回忆,当年他曾到昆明旅游,当地一家收藏玉石的私人博物馆使刘明升流连忘返,“并非因为这家博物馆的藏品,而是博物馆本身这种形式让我萌生了一个愿望:景德镇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应该有属于自己城市代表的博物馆供人鉴赏。”
从昆明回来后,他开始义无反顾地筹建自己的博物馆。当时刘明升手中的藏品约有3000多件,其中被专家鉴定出的三级文物就有100余件。
2002年9月,刘明升自己的博物馆“兆吉明轩”正式开门迎客。“当时博物馆的面积有3000平方米,是我自己的房子改建而成的。本打算从观赏博物馆开始做起,逐渐发展到茶楼式文化交流平台,集交易藏品、会客餐饮等一条龙服务。一来作为藏友间的聚会交流场所,二来为博物馆筹措更多的经营资金。”刘明升说起自己当初的设想依然兴奋难抑。
谁能想到,好景不长。2003年初,开了不到半年的兆吉明轩博物馆居然面临着拆迁的窘境。“政府要征我这块地改建陶瓷城,无奈之下我只有搬到现在的居所暂时安顿,没想到这样一拖就是十年。”刘明升深感无奈。
执著与无奈
“兆吉明轩”这四个字,饱含着刘明升对收藏的执著和喜爱,刘明升先祖从事贸易行业,“兆吉”便是刘家开创的店铺老字号,“明”则是取他姓名中的一个字,而“轩”能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味儿。如今,独自面对这块放在角落里的牌匾,除了哀叹,刘明升想不到还能做些什么。
在这件陋室角落的柜子抽屉里,刘明升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一个大信封,里面装了一大摞文件,包括博物馆审批申请手续、博物馆运营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一应俱全。“这一堆几近废纸的文件,包含了我多少的苦心和汗水啊。”刘明升的话音里隐含着落寞,“当初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但现在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日积月累的藏品又让我的整个家庭不堪重负。”
为了收藏,刘明升耗尽了家中的财物,为了购买自己心爱的藏品还曾举债数十万元。刘明升的执著收藏没有换来家人对他的支持。以往,刘明升偷偷从外地购买藏品回家,为了不让妻子发现,都事先把藏品用麻袋包裹好从墙外扔进院子里,自己净身从正门进入,等到半夜妻子睡下,刘明升才敢从院子里将藏品收进屋内。“妻子儿女都反对我收藏,不仅仅是因为金钱耗费巨大,而且开办博物馆的种种纠葛让全家都心力交瘁。”
复兴“古彩瓷”
复建博物馆是刘明升终日里念念不忘的事情,但是现在复兴古彩瓷文化成为刘明升的头等大事。
“古彩”是唯一一个没有在景德镇之外的地方落地生根的瓷种,也是中国瓷种中完全没有受过舶来品元素影响的设计工艺,其红、黄、绿、蓝、紫五种色彩争奇斗艳。古彩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三彩时期,自明代大成以来,演绎了三百年的传奇史。
“收藏古彩是源于对这项技法的担忧,目前从事古彩瓷制作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其绘画制作复杂且原料缺乏,加之做工十分费工费时,所以愿意继承这项传统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刘明升忧虑道。
2010年的某一天,刘明升在黄山老街上的店铺里发现了一尊“古彩莲子缸”,连续三次讨价还价都没能成功购置下来。一位行内人去看过这件物品后,称赞瓷器本身非常好,但限于当时古彩收藏的市场前景不明,没有青花瓷好卖,故这位内行人劝刘明升出手谨慎。但刘明升依然看好稀缺的古彩瓷收藏,最终还是以5万元的价格外加一些自己的藏品才“拿下”这件古彩。目前,该莲子缸的市场估价已经达到96万元。刘明升收藏古彩瓷两年多来,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目前收藏了市场中约50%~60%的古彩瓷。
“我想要一块地,大约3000平方米,建两座博物馆,既要让我这些珍贵藏品重见天日,也要为景德镇独有的古彩文化延续香火,就算我这一代不能实现,下一代也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