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机会与古玩结缘
2月3日,记者在惠民县见到了53岁的吴风波,并听其回忆了自己的收藏经历。1982年,吴风波跟随单位去上海参加医疗器械展销会。期间,吴风波发现上海市场上竟然有人进行古钱币买卖。一时间让他萌生了新的念头,在自己家乡古钱币并不值钱,而在上海却能卖出高价,而这意味着什么?
返乡后,拿定主意的吴风波便骑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走街串巷收古董的生涯。起初,吴风波只收购古钱币,但随着经验的增长便逐渐开始涉猎陶瓷、玉器、古籍及木、牙、绣品等杂项。一开始由于知识的匮乏,吴风波对杂项的把握并不大,后来随着自己研学典故、古书、古董收藏类参考书籍,吴风波对古玩的认识逐渐丰满。
>>条件困难铸成最大遗憾
随着对古玩钻研的渐渐深入,吴风波逐渐成为了收藏界的佼佼者,不少爱好者登门学艺。在他的影响下,惠民县收藏爱好者圈子日渐增大。也因为古玩,吴风波结交的朋友已不计其数。
回忆起收藏的经历,吴风波印象最深的竟是自己最遗憾的事情。
“1988年,我在农户家中看到了一件黄花梨木的9扇屏风,高一米九,每扇宽60厘米左右,品相完好,第一眼我便看中了。”当时对方开价1000元,而吴风波身上只有几百元,左思右想,正值困难时期的他实在是负担不起这1000元钱,便放弃了对该物件的收购。
后来吴风波得知,该屏风被天津的古董商贩以900元的价格收走。而根据近两年同类拍品的价值估算,这件黄花梨木屏风价值要在一千万元以上。
“现在1000元不算什么,但那时我的工资只有120元,是一家人大半年的口粮,买个大件都要反复思量才下得了决心。这样的经历在我收藏中遇到的不只一次,搞收藏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
俗话说,“盛世买古董,乱世藏黄金”,而今恰逢太平盛世,古玩市场也呈现出日渐兴盛之势。那么,我们滨州市有哪些收藏达人,他们各自精通哪些技艺,他们手中的藏品又有哪些?您是否也手持至宝而不知其价值?
为此,本报乘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借媒体记者下基层的契机,推出《您身边的收藏故事》特别策划,意在让读者了解我们身边的收藏故事,认识一批活跃在我市古玩市场上的达人,为市民“鉴宝”提供一个平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再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投入,而收藏行业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收藏行业的熟悉、认知,又能够从侧面反映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再者,鲁北大地自古辽阔富饶,文化底蕴深厚,真实发生、记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市民大多耳熟能详,但散落遗留在民间的各式古玩、藏品却很少被人认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热衷收藏的民间收藏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圈子”,然而却缺乏一个互相交流与认识的平台,而《您身边的收藏故事》系列报道的推出便成为了必要。
另外,不少市民可能对收藏事业颇有兴趣但不知如何插足涉猎,这就需要一个媒介作为信息渠道。还有不少市民手中可能有“传家宝”或者偶然得到的稀罕物,期盼有人为其指引鉴定。因此,栏目的推出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鉴宝”的渠道。
>>了解古玩需洞悉历史
采访期间,吴风波拿起了一件青花瓷盘。“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官宦家庭所用之物。瓷器上带有龙纹饰的很多,但是龙马纹饰同时出现的很少,龙马同时出现在瓷器上意味着‘龙马精神’,高贵与务实共存,可见并不是百姓寻常用品。雍正皇帝信‘道’,盘子中间的阴阳鱼图案就很能说明情况。一般,瓷器上的龙爪代表着品级,皇帝的御用物品,龙样为五爪,而该物件的图案为四爪,也就是说该物件很可能是当时的‘王爷’等官宦所用的物品。”
由于对时代背景的熟知,对历史典故的了解,吴风波对古玩杂项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鉴别水准。经过了三十年的积累,吴风波的藏品已无法计数,古钱币、铜镜、各式瓷器、玉器、古书、紫砂壶等在其家中随处可见,品相完好者不在少数,但残缺的更多。吴风波随手拿起一件只有下半部分的瓷品,“这是大清康熙年制官窑的五彩琵琶尊,无论瓷质、造型及釉彩都无可挑剔,是件名副其实的大件,只可惜残损了,如果完整的话价格在100万元以上,即便如此,这件残品也值五六万元。”
对于收藏圈里对其“收藏大师”的称谓,吴风波并不认同:“这个称号我可不敢担,我在这行里也是个学生,搞收藏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要掌握历史知识及当时的工艺水平及特点,收藏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还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尽了一份力,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记者 希彤 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