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微博)记者 王 宇/文 李振岐/图
《海贸遗珍??18、19世纪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近日在深圳博物馆老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2年3月25日。来自广州博物馆(微博)的这77件(组)丰富的文物,或为广州口岸以及街巷关于贸易的图画,或为近些年大海中出水的杯盘碗壶,或为洋风洋调的“广彩外销瓷”,驻足浏览,足以体察到广东曾经的富足与闲适,似也远眺到大清帝国外贸经济迟暮的余晖。
“哥德堡号”的瓷器
展厅里,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先给记者说史: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广州海关对外通商,广州就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将大量的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及外销画等,经广州港大量地输出欧洲,这些中国的传统商品与艺术深受西洋人士的喜爱,西方各国刮起了持续渐进的“中国风”。
程存洁说,这数十件青花瓷片,还有茶叶、黑漆航海日志木箱,都是沉船里的东西,瑞典西方古董公司数年前捐赠给了我们广州博物馆,文物来自当年的沉船“哥德堡号”,它们可以证实当年东西方贸易的繁盛。
“哥德堡号”水下考古以及文献证实,清代早期该艘沉船曾往来于中国广州与瑞典之间,1739-1745年间三次远航广州。其中的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航行,从广州出发前,在船舱底部装载100吨瓷器(四分之三为青花瓷)用来压舱,瓷器之上便是其他中国货物,装载总重700吨。驶回瑞典途中的1745年9月12日,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
程存洁说,当年数以千万计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进入瑞典,成为瑞典人的收藏以及各阶层民众餐桌上的器皿,从这些瓷器上,瑞典人领略了神秘的东方风情,心中充满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好奇和向往。我们如果今天去一些瑞典人的家中做客,依然能体验瑞典人对中国青花瓷钟爱的传统,他们在厨房里,依旧把数十件青花瓷挂在墙壁上作为展示或荣耀,丝毫不减当年“哥德堡号”对于青花瓷的热情。
外销画里的景物
展厅中有一些美术作品,例如黄埔港风光图、帆船图、园林建筑图、人物肖像图等等,这些西洋画风的作品出自18?19世纪广州人之手,是中国最早西洋画风的作品,艺术史家们也许还没有留意到这一点。
程存洁说,这些作品是跟对外贸易相契合的,今天看来叫做外销画,广州的画家们用西洋画法描绘岭南地区的风貌,题材包括市井风情、花鸟昆虫、人物故事、帆船房屋等等。这些水彩画、油画、玻璃画、素描作品大量出口,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也是清代到广州贸易的商人回航时喜欢购买给亲友的礼品。因为这种商业景致,清代广州口岸就出现了一批专门创作外销画的中国画家,如庭呱、啉呱、新呱、煜呱等等。
堆金积玉的广彩瓷
程存洁说,广州人是聪敏的,1655年随荷兰使节团抵达广州的画家约翰?纽荷芙曾写下这样的字句,记录了他对广州工匠的钦佩之情:“此间人民生性灵巧、刻苦且聪慧,对任何手艺制作一看即能学效。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式样崭新的金银器物,他们都能勉力在短时间内仿制出来。”
程存洁认为,广彩瓷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那么造型及装饰上便呈现中西合璧的浓烈风格,既有传统中国的纹饰、人物、故事,也出现西方的皇室纹章、贵族徽识、城市标志、公司商标、希腊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基督故事、名画甚至股票买卖等等,器具用途上有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须盘、牛油盘、奶油碟、生果篮及卫生洁具等。
这件广州葡兴公司1913年9月1日发给瑞典哥德堡客户詹姆斯凯勒的“瓷器发货单”很有文物价值,上面记载,凯勒向葡兴公司订制的瓷器包括茶杯、碗、盘、碟、壶各式器皿,而他必须支付的费用除了瓷器价格外,还有海上运输保险费和内河运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