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这个继“南海Ⅰ号”之后的水下考古大发现备受瞩目
几千件东西还没有真正见到船底板
水上数月,历史将在这里裸露出怎样奇特的妆容
串场1:三年前,被称作中国水下考古界“天字第一号”工程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作在南中国海域高调开工,一时间激起的波澜至今尚存。然而,密切关注中国水下考古的人或许还记得,就在阳江海域全球首例整体打捞工程如火如荼之际,距离“南海Ⅰ号”定位坐标不远的汕头南澳海域,一场意料之外的水下考古大发现正在迫近。三年前与主持“南海Ⅰ号”发掘工作的魏峻博士谈及此事,他的兴奋我至今还记得。广东省考古界也将这个工程看成是重中之重,遂将其命名为“南海Ⅱ号”,可见其重视程度。队员们也暗自磨拳擦掌,期待下一项作业能够收获惊喜。然而,直到几个月前,直到他们在南澳海域深水层布下第一根基线开始,队员们才真正意识到,眼前这个蛰伏了400多年的庞然大物将是何等的珍贵。
解说:2010年6月汕头云澳码头要前往正在大海中持续作业近百天的“南天顺”号考古工地,需要在这里乘船前往。自2009年9月,“南海Ⅱ号”正式更名为“南澳Ⅰ号”,并计划开始正式的考古发掘之后,这片海域就已失去了昔日的宁静。
魏峻:南澳Ⅰ号应该讲发现是一个很偶然的机遇,2007年5月25号,南澳县的云澳边防派出所,他们就接到一个线报,说是有渔民在海面上捞文物,于是这个派出所就派了公边艇出去巡查,就当场就在这个南澳Ⅰ号我们叫现在发现的这个地点上,就扣押了一艘渔船,从船舱里面收缴了21件刚刚打捞出水的文物,第二天就是26号上午,应该讲凌晨2点多,又有线报说,又有其他的渔民在水下打捞文物。
解说2: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迅速集结警力,火速出动,随即在一艘可疑船只上缴获文物117件。这段珍贵的影像,纪录了当时的状况。
你们继续另外两个船继续看
继续看继续看
别的地方应该没有了
还有还有翻开点
还有没有
没了
两天138件,他们发现收缴了这批文物之后,就向汕头市文物保护局就做了汇报,那汕头市文物保护局就立刻通知了我们省的文化厅。
解说:与此同时,在向广东省文化厅做出第一时间的通报后,云澳边防派出所迅速将这片海域控制起来。
崔勇:后来他们就把捞的瓷器都收缴了,然后赶紧做的,第二件事就赶紧请那个文物鉴定专家,过来对这瓷器做了一个鉴定。然后大批量的瓷器,就收缴的200多件瓷器都是明代万历时期吧,我们就定得宽泛一点,就是明代晚期。那就是可以证明这是一船的那个文物,也就证明它附近有一条沉船,我们当时定的一个标准就是说,同一类的器物,大量的在同一个点出发,它的性质基本上能推断是一条沉船的性质。
解说:面对眼前过百件的青花瓷器,文物专家们坐不住了。彼时,南中国海域因为“南海Ⅰ号”的打捞工程正热闹非凡。全国水下考古的专业队伍悉数汇集在此,因此,广东省文化厅当机立断,迅速调集人员,一周后,第一批水下勘察人员一猛子扎进了南澳岛旁的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
崔勇:5月底我们就组织了几个人,就包括我,就是我们这个,有三个人在那潜水吧,就在那个点在找,也算比较幸运,我们一下就找到了那个船。
解说:2007年6月6日,以崔勇为首的水下考古队在南澳海域的海底找到了那艘几个月来一直为当地渔民虎视眈眈的古沉船。入底的那一刻,当一摞摞尚且码放整齐,并且毫无破损的瓷器恍如隔世般奔涌袭来的时候,队员们的内心沸腾了。
测绘和照相和采集,把这个资料集中一分析呢,这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一个沉船,就是说从它的保存现状和它的出土器物来说,都是一个很难得的一条沉船。所以我们在这个工作完成之后呢,就是陆陆续续地公布了一小部分资料,也就引起了国内陶瓷界的一个很大的反响。
串场:从6月6日到7月24日,前后50天,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考古队对沉船做出了第一期的考古勘探工作,基本了解了沉船在水下的分布范围,长宽尺寸,以及沉没状态。并且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与正苦于水下能见度低,几乎完全没有作业条件的“南海Ⅰ号”相比,南澳海域的水下环境好的让人兴奋、让人跃跃欲试。那次勘查后不久,崔队很快将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递到了广东省文化厅领导的办公桌上,期待条件允许后,迅速开展正式的发掘工作。然而,由于投资3亿资金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牵扯着彼时中国水下考古界的大动脉,南澳海域发现的新沉船在被匆匆命名为“南海Ⅱ号”之后,暂行搁置,发掘期待定,哪知这一搁就是三年。
解说:工期即将搁置,队员们的内心焦急万分。更令人担心的是,南澳海域发现满载瓷器古沉船的消息越传越凶,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是盗捞者瞪大的双眼。文物的安全成了发掘之前的最大难题。
崔勇:这个点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就是近岸点,跟南海一号不一样,就远离岸边的,这个点你看,那边有一个乌屿,那边有一个灯塔,然后这边什么,渔民要是在这种近岸的点他做一个定位,是非常容易的。他们对这个点也很了解,因为他们已经捞起东西了。所以就是说被偷盗的危险性很大。
解说:正当队员们焦急万分之时,云澳边防派出所挺身而出,将几乎焦灼的空气化解开来。
崔勇:他们当时边防的人问我,就是说下去一趟捞起东西要多长时间,我就说从定位开始,定位、抛锚,然后下去,找到点,捞起东西这整个过程,最快要半个小时吧。然后他们就去把那个扇形区域里面划定了一个报警时间,就是说如果沉船在这个地方停留超过15分钟,他们边防就出快艇,也就是15分钟左右到达这个点,可以及时抓住这个偷盗的。因为在福建,基本上发现一条盗光一条,“皖礁Ⅰ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说跟他们一直在,几乎在抢东西一样的,就是这边在发掘,周边的在抢,台风来了,他们发掘队的刚一走,台风还没走,那些人就已经到了,这个利益驱使,这个没有办法。但是这里呢,是一个很好的监控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那边有个白楼,看到没有?那个白楼就是它一个雷达站。它把一个扇形的区域锁在这个里面,他们也是在很长一段阶段,就是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是船一来,他们快艇一出来,然后船就走。
时间长了以后,就是偷盗的人心里面也觉得,好像机会不多了,到后期,就慢慢就少了,但是他们现在的监控还是达到了全方位的,白天进行?望,晚上是雷达,24小时监控,所以我们两年来,过了两年,1000多天吧,将近三年了,以后再来看呢,保存的状况还是很好。
解说:
今天,距离“南澳Ⅰ号”的发现已千日有余。云澳边防派出所的雷达监控系统也与24小时轮换的边防武警一起密切注视着这片宁静的海域。在守护“南澳Ⅰ号”这一千多个日夜里,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27名边防兵共出动公边艇2000次,劝离不明作业船只近百艘,驱赶可疑船只超过2000船次,死死地捍卫着“南澳Ⅰ号”的安全。
串场:2007年岁末,深藏水下近千年的“南海Ⅰ号”古沉船,连同它周围的泥沙一起被装进了巨大的集装箱,然后起吊出水。这是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挑战。伴随着紧张、刺激的起运,12月28日,“南海Ⅰ号”被请进了广东省政府斥资1.6亿兴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分身乏术的广东省水下考古界这才慢慢抽身出来,开始做计划,筹资金,“南澳Ⅰ号”沉船保护工作被再度提上日程。
Part2:
是什么让这个继“南海Ⅰ号”之后的水下考古大发现备受瞩目
几千件东西还没有真正见到船底板
水上数月,历史将在这里裸露出怎样奇特的妆容
这是“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被再度拉进公众视野之后的首个媒体开放日。这一天,来自多家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将从这里出发,登上“南澳Ⅰ号”的考古作业船“南天顺”号。
王鲁湘:沉船的海底离海面到底有多深?
魏峻:27米。
王鲁湘:据说那个地方水的清澈度非常好,跟南海一号完全不一样。
魏峻:对,跟南海一号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例子,因为那个位置,就是它的水的能见度非常好,我们几次去做工作,都是水的能见度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能见度,就是在相对于中国的近海区域来讲,它一般有两米左右的能见度,好的时候有三米多。
由于南澳水域水下的工作环境非常好,考古队一直以来都对“南澳Ⅰ号”的发掘充满了信心。
崔队:我们原来做了一个计划,就是说有经费以后,我们是2009年的8到10月份吧,想做一个发掘,因为考虑到从西南暖湿气流转东北季风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是海况比较好,但是呢,去年下半年也是一个天气异常的时候,就是到10月份,台风还没走,西南风一直不断,台风还在这边转,所以呢,很难开展工作,我们在这里就是待了有一个月,后来因为每天都是花费也很大,所以我们就及时就撤了,一个人员安全,一个文物安全,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没办法保障,我们就及时撤了。
串场:“南澳Ⅰ号”古沉船的位置,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南澳Ⅰ号”发现之后,2010年年初,广东省文物局曾经派出过专业队伍,对包括这片海域在内的中国南海进行了仔细的海底勘察,历经35天的海上作业,行程600余海里,考古队共调查发现了42处水下文化遗存。在这42处水下文化遗存中,沉船遗址就有14处,这样的发现多少给正在进行的考古作业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看来,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下面,深藏着的将是一条与历史对话的时光隧道。
2010年4月4日,负责“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作业的“南天顺”号再度从广东港出发,两天后,代号为“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大发现正式启动。
崔勇:我们上船定位是4月9号,定了位,然后定了位以后就开展工作,但是这个开展工作也是,每天都受那个气候的影响吧,我们断断续续的。
孙健:我们首先是要把这个遗址表面清理一下,因为本身这个遗址是被盗捞过很多,而且船沉没的时候,它瓷器、很多船货已经出现那种倾倒、散落和破损的现象,在遗址表面形成一个散落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分布,这样我们要把它先清理,这些东西要先清理出来,然后我们就开始抽泥,就说是分阶段、分步骤来抽泥,选择一定的区域开始逐渐地揭露这个船体。
然而,海上气候的变化莫测给最初的发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崔勇:比如说我们有抽泥,抽两天的泥,都抽开了,然后突然一报七级风,正风八级,这个船的抗风能力,就正风八级,就得要避风了,然后我们就起锚,然后退回到云澳港去避风。然后过几天,然后避完风,然后风完了,就把船拖出来,又继续做这个清理和抽泥的工作,原来抽好的这个坑,我们走两天以后,它又回淤了,这个就没办法。
入水的第一天,考古队就在这艘沉船的南北方向拉上了一条布满刻度的基线。显然,随后的一切工作,都将以此为坐标,循序展开。
王鲁湘:那么现在对它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的怎么样,它大概这个是一个什么时候的船,船体有多大?
魏峻:现在来讲,因为这一次的工作受到一个整个客观情况跟我们原来想象的有点差距,就是它水下作业的难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所以这一次我们讲整个的发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因为我们的文物的获取的数量,包括对船的结构的了解都是有了新的一个认识,但是现在对于整个船体,整个船体的了解,应该来讲相对资料还不是那么充分,那我们现在揭露的面积,就是揭开船舱的面积,就是长度大概在16米左右
王鲁湘:16米。
魏峻:对,宽度在8米,但是这不是一个整体的一个船,因为原来我们通过连接物的分布,通过各种船载文物的分布的状况,就是大概判断这个船的长度应该在25米左右,宽度大概在7米左右,那从现在我们第一期发掘的情况来看,这条船应该比我们原来预想的还要大。
王鲁湘:还要大。
魏峻:对,可能长度能到30米,宽度能达到8米左右。
如此庞大的货船从何而来,向哪里去?在四百年前的某一时刻,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它遭此劫难,葬身海底?疑问接连不断地敲打着考古队员的神经。为了搞清这种种疑问,他们只能一次次地沉浮期间,希望可以从船体本身找到更多的蛛丝马迹。
从我们现在的发掘来看的话,我们揭露了,一共揭露了16个,16个舱位,16个舱位它整个的船舱的隔舱板,包括它里面的船货,都是保存地非常地不错,南海一号比它好的一点,就是说它保留得更高,南海一号我们还发现了一部分的上甲板,就是南澳Ⅰ号从我们现在揭露的情况来看没有看到上甲板。
记者:就上层建筑完全没有了。
魏峻:对,隔舱基本都在。
记者:基本还都在。
魏峻:基本都在,包括隔舱板都保存得非常好,非常完整。
至今保存状态良好的隔舱板给进行水下清理工作的专业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隔舱板保存良好,就意味着舱里的船货很有可能几百年来未被大面积扰动。所以清理船货似乎成了首要的工作。目标制定完毕后,对船货的打捞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起来。
我们发掘,每发掘的一个部分,我们首先都做好标记和这个按照探方做好位置的这种测绘。然后我们会来底下布置一些筐,采集筐,就是你能看到的这些采集筐,这些筐上我们都梆了标签了。然后把这个器物,发掘的器物都搬运到筐里,然后每个筐里边我们会搁一个标签,插进去,是哪一天的,在哪一个位置发掘的,然后做一个登记。但是像陆地田野这样小件登记的每一件这个肯定做不到,而且时间也不允许。然后我们会把这个相对集中到一个吊篮,就是我们通过一个吊篮,把文物提升出水的,把它集中到吊篮那去,然后用吊篮,用机械的起重机把它吊下来,吊到水面,然后再挪到一个,陆地上我们也会做好相应的筐,再挪进这个筐,然后到后边来做清洗和这个最后的一个登记。
为什么就是说没有用这个潜水员把文物带出来,是因为这个地的深度比较深,26米到28米的深度,如果这一筐装满了瓷器的话,这是非常沉的,人在上来的时候,一般来说是往上,靠脚蹼打上来,潜水员是不太现实的,往往会在背心里充一些气什么,这样来增加浮力,但是如果,因为水流大,一旦这个失手或者是倾斜的话,这个人,潜水员是很难控制自己身体的,会向上冲,会向上越来越快,会形成另外一种潜水的疾病就是肺撕裂、肺压伤这样的疾病,快速出水,这个对潜水员是非常不安全的,尤其是对我们工作就是说潜水,水下考古人员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不采用这种方法。
用起重机将文物起吊出水的方法,同时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文物出水的效率。这条曾经服务于“南海Ⅰ号”的大胳膊再一次展现了它的坚实和牢靠。至媒体开放日当天,“南澳Ⅰ号”已出水文物4000多件,这让此时已在船上近百天的船员们格外兴奋。
到水面上我们会重新再做一次登记、分类,包括这个位置。因为这个将来关系到我们写发掘,所有的发掘报告,和出各种图纸,但是像田野这样就是给每一个小件来登记,马上登记编号的,就目前我们船上的条件来说,可能做不到那么尽善尽美,只能采用就是说是集体来这个就是一批来登,然后最后再从新补,用这种方法来弥补的。因为要占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据记录,从开始作业算起至这个工程季结束,深藏在南澳水域之下的这艘巨轮已有16个舱位被考古队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清理。
魏峻:16个舱我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清理,就是有的清得深一点,有的清得浅一点,因为为了防止隔舱板的板壁坍塌,所以我们每个舱都没有清到底,但是基本上对各个舱的货物的情况都有所了解了,那从出水的文物来看的话,瓷器是最主要的,瓷器大概能占到95%以上,其它的比如像陶罐,比较多的一些陶罐,然后另外就是金属器的比例相对都比较少。
串场:从今年4月9日“南天顺”号的脚下铺开第一条基线时算起,包括崔勇和孙键队长在内的30多人几乎没有停止过工作。海上风大浪大,未知状况不断,可他们能做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以最质朴的神经保护那些已在水下深藏了400余年的文物和信息。随着工程的渐入佳境,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多,面对着这一大批盘、碗、钵、瓶,他们所能绘制出的“南澳Ⅰ号”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
Part3
是什么让这个继“南海Ⅰ号”之后的水下考古大发现备受瞩目
几千件东西还没有真正见到船底板
水上数月,历史将在这里裸露出怎样奇特的妆容
这是媒体开放日当天,考古队入水起吊的第一批水下文物。
在船舱里头非常密集地码放着,就是除了这个在沉船遇难当时的过程当中,散落的和这个互相碰撞形成大量的碎片,已经受到破坏的这部分以外,基本上在船舱内的,相对来说保存的还是比较好,而且是非常有序地进行原始状态的码放。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物基本上还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所以说它大部分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串场:“南澳Ⅰ号”的出水文物累计到一定规模后,考古队对沉船的认知也越来越多。水下吐露出来的信息很明显:船舱里密集码放的大量瓷器都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更没有被使用过的痕迹,看来,这很有可能是一艘驶向外邦的商贸货船。那么这艘船的主人是谁呢?是中国人呢还是外国人?这一船货物的最终目的地又是哪里?此时,眼前的这些刚刚被打捞出水的瓷器就成了最好的言说者。
魏峻:从我们现在统计的情况,瓷器中最多的应该是大盘。
记者:全是生活类瓷器是吧?
魏峻:全是生活类的瓷器,这个盘大概能占到45%左右,下面是罐子,就是各种各样的瓷的大罐子,这种罐子可能有30%多,然后其它的品种,像盘啊,碟啊,碗啊,然后另外还有盒,就是小的盒子,带盖的盒,这部分数量就相对都会比较少。
记者:那最大的瓷罐子有多大?
魏峻:最大的瓷罐子,瓷罐的话,青花的罐子有40多公分,就是它的高度有40多公分,然后还有更大的,就是我们讲的釉陶的。
记者:40多公分有这么高了。
魏峻:对,那个釉陶的龙纹罐有60多公分高。
孙队:这些器物是今天上午发掘的,大部分是4号舱和5号舱的文物,你现在能看到这些器物种类呢,几乎还是说以大盘大碗这样的器物为主,但是跟一号舱和二号舱还有不同,它装载的一些货物、瓷器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开始出现了,比如说像那个,这种龙纹的碗,这种印花的龙纹的碗,这个是一号舱、二号舱不见的,包括像这种大的这种青花罐,这个也是不见的,在一号舱,一号舱几乎全部是大盘,非常单纯,但是这一舱装的货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品种多起来了。
孙队:像这种呢,这种贴错的龙纹罐,它本身实际上是一种陶器,它这个烧成的温度火候比较低,这胎也是非常粗,甚至加沙,这是很差的一类。但是这种东西往往是在船上是作为一种容器使用,在南澳Ⅰ号里边,我们这个里边经常会储藏,装一些动植物的果核,或者是有可能装一些其它的食用品,或者是用品东西在里边,本身作为容器。也有一种,还有一种做法是什么呢,它作为把一些比较精致的器物作为外包装,就像在文献上,就说也曾经提到过,因为船的这种容积是非常有限的,它要尽可能地装货,尽可能地让利润扩大化,那这样的话,就要节约空间,把相对品质好的文物装进去,装载得多一些,就是以前在,比如器物大小相套都是这样的,器物整个是装进去的。
记者:这些瓷器据你们现在判定,主要出自哪些地区哪些窑口?
魏峻:现在主要讲是两块,因为从它的这种风格来看的话,一种就是这种青花的颜色比较暗的,然后画工比较粗糙的,这一类就是一般个体比较大,它现在我们初步判断应该是漳州窑系的产品,基本是漳州平和一带生产的。
记者:就是福建本地产的。
魏峻:对,民窑的产品。
记者:民窑的东西。
魏峻:另外一批也是民窑的,但是是景德镇的,它就是相对个体比较小,然后胎也比较薄,然后青花的颜色比较鲜艳,画工也比较好。
魏峻:但是这一部分也是民窑的产品。
记者:也都是民窑的。实际上在我们的考古发现的中间,海上沉船的陶瓷里头基本上还没有发现官窑吧。
魏峻:对,官窑应该是严格限制出口的,在我们的明代的开始,它有一些赏赐,就是有一些政府就是通过这种纳贡的形式,或者是对海外进行赏赐,这一部分有一部分的官窑的产品出去,但是通过这种贸易的形式出去的基本上都是民窑的产品。
彼时的民窑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当属福建漳州的系列瓷器。
像这种一般就是我们常说的漳州窑的器物,最典型的就是比如说吧,叫沙底。它这个在烧的时候,使用的河沙来垫这个底,这样就有大量的沙粘在上边,以前也叫沙足器,这是它的一个巨大的特点吧,而且胎一般都灰黄,比较暗,青花的发色也不是很亮。这一类器物本身生产出来,绝大部分就是为了专门适应外国市场,某一个特定的人群而生产的,所以一生产出来立刻就能卖了,在中国我们本土几乎是不用,所以也很少。
依据船上出水的大量民窑器物,考古队做出了如下分析。首先,这是一艘明万历年间满载瓷器的货船,或许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由福建漳州月港装船出发,而目的地,就是那些习惯用大盘、大碗、审美取向偏大器型的某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究竟是哪里?船只驶到南澳海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状况,使整船的货物葬身海底?疑问迫使考古队员再一次将目光投射到这片神秘的海域。
我们沉船地点这个位置,正好是在台湾海峡的南边的出口的位置,在这个出口的位置上有一列的暗礁,我们叫三点金,三点金它是一种半潮礁,就是涨潮的时候在水下,然后退潮的时候就露出水面,因为在这块它密布着好几块比较大的礁石,所以对这个航道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或者在水流比较急的情况下,它就容易发生沉船的这些事故。
在如此凶险的海域之上,当年的“南澳Ⅰ号”是否因为触礁而导致沉没?考古队员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水下迹象和答案。
魏峻:南澳Ⅰ号应该讲也是接近于正沉,这条船的方向我们现在测的应该是北偏5度左右,就是接近于正南北方向,然后它的船向东倾斜了,向东倾斜了,现在测的这个倾斜的度数大概在13度左右,现在初步判断它的船头是在北边,是朝着北边这个方向的。
记者:船头朝北?
魏峻:对。
记者:这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它应该往那个,是从中国装了东西往外走,应该好像船头应该朝东南方向。
魏峻:这个就可能跟它沉没的环境有关,沉没的环境有关,它可能是沉的时候就是比如说它触到暗礁了,从我们现在来看的话,它很可能是触礁了,触了暗礁以后它很可能要沉的时候它要向陆地。
记者:靠拢。
魏峻:向陆地靠,但是没有达到陆地那个位置就沉到底了。
记者:哦,我明白了,就像我们那个开车出了某种事故的时候,司机可能有时候要一个急掉头、急转弯是吧。
魏峻:对。
记者:来自救,结果就把船头就调过来了。
魏峻:对,然后这个船头的方向向下倾了,向下倾了大概在15度左右。
解说22:在无数次的上下水之间,历史同样在试图通过某种渠道与辛勤耕耘的考古队员们对话和交流。
记者:迄今为止你们发现有这个生命迹象吗?
魏峻: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
记者:没有。
魏峻:没有发现,因为如果要有人的骨骼在沉船或者沉船附近保存的话,我们在发掘中可能会碰到,但是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因为我们从前期的发掘情况来看的话,它这一条,南澳Ⅰ号这条船里面实际上有机质的保存情况也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发现了包括像核桃、像橄榄这些保存的情况都还是不错,它没有碳化,没有碳化,所以如果有人骨的话,在那种埋藏条件下应该也是可以保存下来的,但是因为那个沉船的位置离岸是相当的近,就是如果不是特别的情况,特别是船员没有办法逃生的情况,我想他当时应该都会想办法去逃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