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斌
瓷 缘
搞收藏的人很注重一个“缘”字。
一件稀罕之物,得到了,说是“有缘分”;虽孜孜以求而得不到,则说是“没有缘分”;得到又失去了,则以“缘分尽了”聊以自慰,。好像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握这个“缘”字,神秘兮兮,个人无法去把握似的。比如最近就听到几个与古瓷收藏有关的事。
某地有个作家,小说写得好,小有成就。后来又习画,画文人画小有名气。由绘画而引发出对古陶瓷的喜爱与收藏,可惜没有什么珍品。一夕,大雨如注,闭门读书至夜半,忽闻敲门声。心存警惕,门开一逢。暗中只见来者身披雨衣,却看不清面孔。隔防盗门问有何事,自称求画者:“仰慕先生久矣,无缘相见,今经人指点,冒昧造访。愿以家藏古瓶换大作一幅,不知可否?”说着从包中取出瓶子,双手奉上。作家深为其诚所感动,不问瓶子真伪,连忙从画筒中抽出一轴相送。等送走索画者回到书房,仔细端详古瓶,不禁大为吃惊。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北宋磁州窑白地褐彩剔花梅瓶(图1),一尺有余、精工细雕、光彩夺目,俨然国家级珍品。连忙开门追瓶主人,人早已消失在夜幕大雨之中,连姓名也未留下一个!遂叹道:自己的涂鸦之作,那值一只宋代名窑古瓶?真是“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非“缘”而何!不过,这真是太过偶然。
瓷友邢先生上班路过建筑工地,一农民工挖出一只40多厘米高的瓷瓶求售。这瓶子满身污泥,口已残破。虽然如此,一看之下还是打心眼儿里喜爱,于是便买了下来。据农民工讲,在此之前,已有多人上过手,皆以价高,弃之不顾。邢先生将瓶子洗净,自己看不懂,便去博物院请教古陶瓷专家。专家一看,大喜过望,连连叫道:“国宝!国宝!”原来这是一只元代凤穿花书阿拉伯文戗金玉壶春瓶(图2)。对于戗金瓷器,人们只是从《陶记》、《格古要论》等历史文献上见过记载,而从未见过庐山真面目。此瓶一出,惊天动地,吸引了北京、上海、河南、陕西以及香港等海内外的学者专家前来观瞻,见者无不慨叹此瓶之奇之美。
这样一件宝物,邢先生做梦也未曾想到过,也无须踏破铁鞋寻觅,而是全然不费功夫得到了,不是“缘”又是什么?而在此之前,那么多淘古董者见到此瓶,不是身上未带钱,便是看不懂,或不愿解囊,而当知道它的价值之后,无不为自己失之交臂而遗憾不已。最后只有解释为“无缘分”。
下面再说一个教授与古瓷结缘的真实故事。西安的马广彦教授在研究青花古瓷中,深以自己没有一件比较精美的元青花标本为缺憾。一次去景德镇考察,有幸见到一块元青花四爱人物纹瓷片(图3)。苏麻离钴料绘制,发色纯正,纹饰构图精妙,画工精细,很有研究和欣赏价值。“就是他!就是他!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标本。”心为之怦然,爱不释手。然而瓷片拥有者也视为珍宝,死活不肯割爱,马先生只好依依惜别。回到西安后,为了这个元青花瓷片子,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一次次写信、打电话,托朋友做工作,一直磨了整整一年时间,结果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终于答应高价转让。马教授欣喜若狂,让儿子专程去了一趟景德镇,将瓷片请回家。有人说,“为了块破瓷片子,花时,花钱,花精力,太不值得了。”马教授却说:“值得,光这一幅元人的绘画也值!”对于马教授来说,多年期盼,一年折磨,,终于成功,叫做“缘分到了”。而对于转让者来说,把玩多年,一朝失去,可谓“缘分尽了”。马教授虽然经历萦回曲折,总归如愿以偿。散尽千金为片瓷,也是人生一乐。欢愉之情,可想而知。遂贮之锦盒,印成名片,写出文章,与大家共同分享其乐。凡见得此瓷片者,也称“有缘相见”。
这些与瓷有关的机缘,可能比较典型。其实,收藏家的每一件珍贵藏品,大都有着独特曲折的经历,令人心动的巧遇。然而,搞收藏,机遇也罢,缘分也好,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要有爱。执著的爱着你的收藏领域,爱着你的收藏品。“赏瓷如赏美玉,观陶胜观佳人”,爱到了痴迷的地步,达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必有所成。没有爱心,面对宝物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也就谈不上什么“缘分”。二要有识。臂百折而成良医,观千剑而后识器。机遇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产生的。没有理论的研究,实物的把玩,经验的积累,失败的教训,眼光的磨砺,鉴赏能力的提高,即使有机遇也不知其为机遇,天上掉下馅饼也不敢吃。倒是常常以假为真,视破烂为宝物,虽倾家而不顾,自以为有缘分,实实糟蹋了这个“缘"字。三是要有钱。一钱难倒英雄汉。再好的机缘,再美妙的珍品,再丰富的学识,没有钱只能望洋兴叹,与之擦肩而过,为别人所得,而与你无缘。当然也不是说无钱者就不可以搞收藏,自己去捡瓷片,赏瓷片,并加以研究,同样其乐无穷。我要说,拥有一块捡来的好瓷片也是“缘”。
瓷 德
收藏古玩,人们很看重一个“缘”字,笔者以为,“缘分”只不过是收藏中一种好的机遇而已。而真正的收藏家更注重一个“德”字。
民间收藏,五花八门,不下千万种之多,然平心而论,可收藏之古玩器具,对人类贡献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莫过于古陶瓷器了。陶器的创制,在中国已经有10,000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无论是日用盛器、炊具、祭器、艺术性观赏陈设器,还是砖瓦建筑构件,一直与人类息息相关。这种土与火的艺术,给人们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无与伦比的。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所遗存的许多典型的陶器,无不显示中华民族祖先们的无穷创造力。瓷器是对陶器的新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独创。如果从东汉算,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诸多名窑创烧出了青瓷(图4)、黑瓷(图5)、白瓷(图6)、彩瓷(图7)四大门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技术工艺,博大精深。优美的造型,玉石般的釉色,精美的纹饰,也足以使我们引以自豪。瓷器成为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试想,一件陶瓷器的产生,要经过多少人的艰辛劳动:这里有开山取土之人,澄泥拉坯之匠,刻画上釉之师,上山砍柴之夫,盘窑烧器之工。哪一个环节缺少人或未能尽心竭力,便无法生产出美器。至于器成之后,销售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长途运输,车载船装者,挑担贩卖者,又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拥有精美陶瓷器的主人,小心翼翼地使用,珍宝似的收藏,千年百载,代代相传,避过兵火地震,天灾人害,保存至今,又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劳动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和价值,也体现了“德”,我们正可以好好写几篇《陶德颂》和《瓷德颂》。
正因为古陶瓷凝结着艺术性的劳动,反映时代的文明,有着历史的丰厚积淀,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有研究价值,更有经济学价值。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死后都要用心爱的陶瓷器作为陪葬。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热衷于收藏古陶瓷精品美器,至使古陶瓷成为古玩文物收藏的最大门类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要成为古陶瓷收藏家(当然也包括其他收藏家),在收藏活动中,更应注重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把收藏过程看作是崇尚文明、研究文化、保护文物、造福社会的活动。在收藏与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增长学识,提高鉴赏水平。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的熏陶,陶冶性灵,有益身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乐在其中。
当然,也有为数众多的古陶瓷收藏者,从个人喜好出发,投资其中,抱有保值、升值的企望,或者“以藏养藏”,玩过之后再转手他人。这都无可厚非,关键要调整好心态。而今假货赝品充斥市场,唯利是图,奸诈贪财之辈比比皆是,搞收藏“交学费”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而“捡漏”则是非常偶然。失算时,灰心丧气或暴跳如雷;胜算时,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都不可取。不管如何,只可等闲视之,倒要大肚能容。买了假货赝品,为亡羊补牢计,应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切忌心理不平衡,为弥补自己的损失,有意以欺骗手段嫁祸于人, 这是重利而轻德,如果这样,必然失信于朋友。另一些人为了一件宝物,与友争购,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甚至不择手段,反目成仇。这就叫贪物而失德。这些都非君子所为,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至于那些为获取暴利违法行事,甚至于与盗墓贼为伍, 倒买倒卖, 坑蒙拐骗,贪婪欺诈之徒,奸商而已,只可以“缺德”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