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彬 胡志德
文章来源:陶瓷美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在历经动荡和战乱之后,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各项建设事业都被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百废待兴”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在国宴上新成立的共和国无法准备专用的餐具,即为一例。这看上去是小事,实则大事,没有具体物品的承载,新中国的形象也难以确立。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这一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采纳与支持。
“建国瓷”的制作就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开始了。“建国瓷”的设计与制作显示了不同于以往的机制特点,由中央政府组织全国的相关力量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开展,开启了工艺美术现代化的新阶段。1952年2月,由轻工部牵头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一起商讨研制“建国瓷”的具体要求和方案。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专程给高庄、莫宗江和王逊写信,对“建国瓷”的设计制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极大的热情。随后,由中央美术学院拟定了一份名单给轻工业部,成立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包括郑振铎、江丰、张仃、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祝大年、高庄、梅健鹰、庞薰?、雷圭元、徐振鹏、郑可、齐燕铭、陈万里、张光宇、蔡若虹、王逊、钟灵、张正宇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设计委员会形成了主导性的意见:认为“建国瓷”既要保持我国传统陶瓷艺术风格,又要符合今天的实用,同时能表现出新中国的新面貌,打破了历朝历代官方用瓷“任其百尔,执事媚滋一人”的旧条框。“建国瓷”的设计采用了审慎而严谨的评审方式,征集了两百多套设计稿,不署名参加评选,由社会知名人士如郑振铎、王朝闻、艾青、华君武、沈从文等担任评委,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参与了设计方案的评选和审定,最终祝大年先生设计的青花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成为中选的方案。
1、陶瓷生产的科学化
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直处于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缺乏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从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建国瓷”的制作中,对新坯釉的试制取得基本成功,并作出《建国瓷坯釉研究报告》,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因此用科技改变落后的陶瓷生产工艺迫在眉睫。1954年7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在全市工矿企业中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指示》,把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共同攻关,解决难题,包括瓷矿石机器粉碎、坯体机压成型、瓷器烧炼以煤代柴等等,使得陶瓷生产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保证了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
2、陶瓷企业的集约化
在建国初期景德镇陶瓷行业是极端分散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建国瓷”的制作中,凸显了生产条件的简陋,技术工人的水平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检测困难等种种弊端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陶瓷工业从个体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从私营企业改造成公私合营直到地方国营,是一个现代化的改革。这种变革对分散落后的手工业作坊进行有计划的改组和改造提供了条件,为技术革新,实现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陶瓷产业布局的完成
在“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瓷”的生产基础上,在国家和省委的重视下,在以赵渊为市委书记的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带领下,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经过数十年的拼搏,陶瓷工业从科学研究,到生产销售;从集体的创作设计,到整体的文化发展;从个体手工的单打独斗,到全行业的分工协作;新中国陶瓷产业体系的布局良好,物质积累的保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整个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性基础。
4、陶瓷科教的新变革
“建国瓷”制作初期,由于青花技工严重匮乏,导致生产一度中断,交货被迫延期。因此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陶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扫除职工文盲、开展技术培训等等。1953年筹建了中国第一座陶瓷馆??景德镇陶瓷馆,1955年筹建了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前身)。1959年到1961年,对陶瓷美术技艺人员先后进行了两次职称评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在陶瓷科技方面,1954年成立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提高制瓷质量,开展专题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对景德镇及全国陶瓷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陶瓷艺术的新风貌
“建国瓷”制作过程中,祝大年、高庄、梅健鹰等中央美院的老师让景德镇陶瓷业者提高了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懂得了素描和写生以及画种的区别,此后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工作者把野外写生作为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这些创新理念一直影响着新中国陶瓷的创作。在此之后,景德镇不断邀请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浙江美院等高等院校的师生来讲学实习交流,进行创作活动,宣传富有新中国气息的陶瓷艺术。
6、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1953年到1955年,“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瓷”等活动精挑细选出一部分作品先后在苏联、保加利亚、德国(东德)、瑞典、波兰、印度、英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展出,获得广泛称赞。通过这些作品,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化,赞叹中国文明的灿烂,对中华文化产生向往之情,愈加奠定景德镇千年瓷都之名及中国瓷器大国的地位。
7、“建国瓷”和“展览瓷”
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景德镇等产瓷区。随着项目的进行,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政府开始考虑工艺美术学院化的可能性,周恩来提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悠久的文化,工艺美术有光辉的艺术传统。我们又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艺,对工艺美术要进行全国性的调查,要关心艺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成立工艺美术学院,要培养不同专业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参会的祝大年闻讯之后激动地给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庞薰?写信。庞薰?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接祝大年来信说,周恩来同志在审查北京饭店的‘青花瓷’的会议上提到要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我于是写了一个建议,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工艺美术系迁往北京,和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合并作为建院基础。”
在随后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汇聚了一批兼通工艺美术和绘画艺术的大家,他们都是“建国瓷设计委员会”的委员,参与了“建国瓷”及“出国展览瓷”的设计制作,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厚的学养,宏阔的视野把新中国陶瓷美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