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 王建域
1988年4月12日,铜川市耀州区柳林镇(时为耀县柳林乡)五联村寺村组发现一古代窖藏,征集窖藏金代耀州窑瓷器36件(套)。
寺村位于耀州区、文王山西麓,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台塬。在村子的南部,地表散落着大量的砖、瓦和少量的耀州窑青釉瓷片,应是一处古代寺庙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这一古代窖藏。
在这批出土的窖藏瓷器中,有洗1件、三足炉2件、瓶2件、盖碗4件、直腹碗2件、盖罐2件、盏14件、盘1件、八角碟8件,均为黄堡耀州窑烧造。其中25件由耀州区博物馆收藏,另外11件收藏于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
参考惠善利主编《铜川文物精萃》及刘云辉、周魁英、王小蒙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陕西卷》,下面按照器型、釉色分类介绍这批窖藏出土的精品。
洗
月白釉?耳洗(图1) 口径15.4厘米。口微敛,圆唇,圆腹外鼓,坦底,卧足。口沿一侧有一月牙形?沿,下贴一环形立耳。月白釉,呈青白色,釉厚均匀,温润如玉。底足与环耳外侧露胎。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内底心饰一道弦纹。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炉
青釉刻花三足炉(图2) 高13.2厘米、口径12厘米。直口,宽平折沿,束颈,折肩,鼓腹,外底中央内凹,腹下粘贴三只兽面形足。器内施釉至沿下,器外满釉,兽足底端刮釉。釉色青绿,釉质透亮,釉面开片。胎色灰白,胎质细密。颈部印一周仰莲纹,肩部印一周回纹,腹部刻缠枝牡丹纹,下腹刻一周仰莲纹,纹饰层之间以阴线弦纹相隔。兽足为模制。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月白釉三足炉(图3) 高10厘米、口径9厘米。直口,宽平折沿,束颈,鼓腹,圜底略平,外底中央内凹,腹下粘贴三兽足。器内施釉至口沿,器外满釉,兽足底端刮釉。釉色月白略泛灰,釉质厚而温润,有细长开片。胎色灰白,胎质致密。
瓶
青釉刻花连?纹瓶(图4) 高18厘米。喇叭口,圆唇,长颈,溜肩,鼓腹,腹下急收,最大腹径较低,圈足。器外施满釉,釉色姜黄略泛灰,明亮,有开片。口沿、肩、底部有火刺(过烧结釉)。胎色浅灰,胎质致密。颈肩部刻7道阴线弦纹,腹部上下双线弦纹间刻连?纹,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二《小木作制度图录》所载“簇四?文转道”,即此种纹样,又名钱纹、十字锦纹、连线织锦纹、四角朵花纹,亦见于宋代铜镜装饰(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此瓶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青釉瓶(图5) 高20.5厘米。直口微侈,圆唇,长颈,溜肩,鼓腹,腹下急收,最大腹径较低,平底。器外施满釉,釉色透明略泛灰白,有开片。底部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胎质致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碗
青釉盖碗(图6) 口径10厘米。盖子口,宽沿,盖面微隆,圆钮。盖内施半釉。碗直口,直腹,腹下斜收,矮圈足,足底修成斜角。通施青釉,釉色青绿,温润、明亮,有开片,釉下有少量气泡。灰胎,胎质致密。
月白釉直腹碗(图7) 口径13.1厘米 直口,圆唇,深直腹,腹下圆弧收,坦底,圈足,挖足过肩。月白釉,呈青白色,釉厚均匀,釉质纯净,多气泡,温润明亮。足底及足墙内侧露胎。胎灰白色,质细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盖罐
青釉荷叶形盖罐(图8) 通高10厘米。盖子口,沿呈荷叶形翻卷,盖面平缓隆起,三棱锥体小钮。罐敛口,圆唇,鼓腹,卧足。满釉,盖内薄釉,子口无釉,罐足周边刮釉。釉色青绿略泛白,釉层肥厚、均匀,密布小气泡。灰白胎,胎较厚,质坚细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月白釉盖罐(图9) 通高10.5厘米、口径10.2厘米。盖子口,宽沿,盖面微隆,圆钮,盖内露胎。罐敛口,圆唇,鼓腹,腹下缓收,最大腹径较高,卧足,足内鸡心底。器内满釉,外半釉,底薄釉。釉色月白,厚而温润,有少量细长开片。灰白胎,胎较厚,胎质致密。器形浑厚。
盏
青釉盏(图10) 口径10.4~10.7厘米。直口,圆唇,深弧腹,腹下斜收,圈足,足底修成平底,足内鸡心底。内外通施青釉,釉色温润明亮,釉面有细小开片。圈足底刮釉露胎,胎色浅灰,胎质致密。
盘
青釉刻花牡丹纹盘(图11) 口径18.5厘米。直口,圆唇,浅弧腹,圈足。满釉,釉色明亮,有开片。足底刮釉。内底刻缠枝牡丹纹。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碟
青釉印花莲纹八角形碟(图12) 口径10.9厘米。八角形,窄平沿,浅直腹,外腹折腹斜收,平底,卧足。施青釉,釉厚,釉色青绿,温润、明亮。底部露胎。胎色土灰,胎质致密。内底模印莲纹。
综观这批窖藏瓷器,总的特点是器形小巧,没有较大的器物,工艺精美。釉色较丰富,有青绿釉、青釉、青白釉、月白釉等。釉色都比较明亮、温润。几件月白釉器物则呈现出油脂般厚实、肥腻的特点,“有如玉似的乳浊不透的质感”,这是金代耀州窑青瓷的典型特点。在装饰手法上,则刻、印、贴并用,如上述青釉刻花三足炉,在颈、肩部印出仰莲纹和回纹,腹部则刻出缠枝牡丹纹,腹下再贴塑三兽足,构思奇特,极具艺术价值。
这批瓷器大多保存完好,仅有2件在出土时发现有破损。仔细观察,这些器物并没有磨损的痕迹,应是当时作为陈设工艺品或祭器使用,而非生活中的实用器。它们作为耀州瓷中的精品,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弥足珍贵。
责编 耕生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