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瓷基础上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鸭卵而得名。过去由于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见在模印纹饰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铭文,故又有枢府釉的别称。“枢府”即“枢密院”的简称,是元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这些印“枢府”铭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制作工艺上,均比当时的其他产品略胜一筹,是景德镇受命专门为其定烧的官府用瓷,但传世卵白釉器中除印“枢府”铭外,还见模印有“太禧”即元代朝廷掌管祭祀机构“太禧宗?院”的简称,以及“福禄”、“东卫”、“昌江”、“天顺年造”等铭文的器物,因此现在研究者均认为应以符合学术规范的卵白釉来命名这一品种。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器物施釉比较匀净,由于釉中含钙量较低,而含钾、钠成分较高,高温下黏度大,所以釉层较厚,釉面呈失透状,釉质温润,光泽内敛,色调均匀无开片,有的制品釉面有小棕眼。
元代卵白釉瓷造型不见大器,多为盘、碗和高足杯等器型小巧的圆器,其中碗式见有折腰碗、斗笠碗、撇口碗等,以折腰碗最为典型,它的器型特点是撇口、斜壁,下腹呈直角形内折,小圈足,也有的为平实的小底足。而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中所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样者高”,指的就是这种碗式。此外,传世卵白釉碗的器足也有元代景德镇产品的普遍特点,底足多无釉,外底心常有脐状凸起,削足规整,一些采用垫饼支烧的器物,底部常现火石红色砂底,并有褐色斑点,足墙边还常粘有砂粒。
元代卵白釉瓷的装饰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为本色印花装饰,纹样题材以各种花卉纹为主,亦有龙凤、云鹤及八吉祥纹等。由于器物施釉普遍较厚且呈失透状,所以传世器中一些制品内壁釉下模印纹饰往往显得不甚清晰。
(文/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