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澜
水月观音、净瓶观音、鱼篮观音、书卷观音、数珠观音、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身。造像有金铸,有玉雕,有瓷塑。笔者介绍的这尊元代窟龛水月观音便堪称青白瓷中杰作。
首先,是造像美。
龛中水月观音为如意坐姿,一脚翘起,另一脚放下,呈优美娴雅的半跏趺状。她头戴宝冠,腕饰手链,胸前佩缀珠璎珞。右手握飘带,手臂搁于弓起的右膝上,左手抚贴于左大腿侧。容颜端庄美丽,神情安定祥和,雍容华贵而又自然超脱,极具艺术魅力。
其次,是窟龛精。
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普陀洛迦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详细地描述了普陀洛迦山的景致: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为展现普陀圣境和“水月”语汇,这件作品大胆揉进了自佛教传入中土后千余年间造像艺术积淀的一些华夏元素。窟龛先用以大观小法,将十余座大小高低的欹倾危峰收入咫尺之内,再用近景特写和贴塑手法对菩提树、玉净瓶、南海潮进行细致刻画。于是,“水月禅心”主题便被成功地推上了广阔无垠的佛国海空,使人如临其境。
再次,是手法高。
这件瓷塑作品非常老练地运用了艺术上的对比法。一是黑白对比。为模拟洞天石色,窟龛特地用了黑灰色瓷土;而观音大士却是用极细白的瓷泥塑造,外罩的也是肥厚的卵白釉。这就使得黑者愈黑,白者愈白。二是粗细对比。为使窟龛外部酷似海岛峭壁,匠师大刀阔斧,力求粗犷;而观音菩萨从面部表情到身上服饰,却细致得无以复加。这也使得粗者愈粗,细者愈细。三是纵收对比。在表现海天大环境时,作者纵情挥洒,以致有少许膏脂般的釉汁都溅到了山峰和龛内壁上,我们甚至能从中想见作者那种刀酣笔畅的创作状态;而细部如人物眉目,宝冠花饰,衣带皱褶等处笔触却极收敛。这样就更使得纵者愈纵,收者愈收。这种极强烈的对比手法虽属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但只有才情丰沛的高手方能运用自如。
最后,是窑口正。
宋元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代表了宋瓷的发展水平。元代青白瓷整体上虽稍逊于宋代,趋向胎厚且釉色失透,但这种釉色失透的卵白釉瓷与青花瓷恰恰成为元瓷的标帜。元代青白瓷尤其是其中的卵白釉瓷,细腻如凝脂,滋润如美玉。因带有“枢府”、“太禧”、“东卫”等官府机构的铭款,常被人们当作官窑瓷器,称之为枢府釉瓷或枢府窑瓷。其实,元代枢府瓷本质上仍然是青白瓷。它除碗、盘、碟、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外,还有长颈瓶、玉壶春瓶、连座双耳瓶、兽头衔环罐,以及炉、?、水盂、注子、砚滴、笔架等器型。佛道造像更是享誉中外。
宋元时代观音崇拜早已深入人心,而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的兼容并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的崇奉,无疑也极大地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兴盛繁荣。这尊卵白釉窟龛观音,无论从立意构思的新颖奇特角度上讲,还是从精雕细塑的技艺水平高度上说,抑或从胎质釉色的细腻白皙程度上看,都能证明供奉者非富即贵。元代带龛观音在龙泉窑青瓷中所见甚多,景德镇窑青白瓷则极罕见。故尔此尊卵白釉窟龛观音像的背景山峰和菩提树枝虽略有残损,仍不失为一件极为难得的艺术精品。
“千江水映千山月,一切水月一法摄”,这就是水月观音所要演示的佛门著名的“月映千江”禅偈。而这种演教方式的诗化,也正是水月观音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