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瓷器陶艺

> 北宋官窑遗址在开封东郊存在的可能性

北宋官窑遗址在开封东郊存在的可能性

http://feicui168.com 2012-08-31 22:17:27
北宋官瓷瓷片 北宋官瓷瓷片 北宋官瓷瓷片 北宋官瓷瓷片 北宋官瓷瓷片 北宋官瓷瓷片

  宁夏 王治国 王晖

  有极高历史美学文物价值的北宋官窑瓷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围绕北宋官瓷,国内不少人甚至一些外国人都在纷纷发表各自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个别观点需进一步商榷探究。

  转换观念才是找到北宋官窑址的关键

  南宋人叶?在其《坦斋笔衡》中明确记载:“政和间京师(指今日开封)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叶?系南宋人,距北宋政和年甚近,对其北宋官窑详情应是了然在胸,故才明确记载,后代各时期许多学者在宋官窑遗址问题上如有不一致的话,按常理和逻辑推理,叶?的记载应是最权威可信的。因为到目前关于北宋官窑的烧造地点之争,已有数种观点与叶?不同,持有不同观点者,大都是现代学者。而对于宋代的事情是宋代人知道的清楚,还是现代人知道的清楚?我想连小学生都会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认为宋人记录不足采信而另有观点,也是其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足以能说服人的实物证据和历史文字资料,否则就是主观推断和凭空猜想。

  因千年来一直找不到北宋官窑址,又是考古的空白,不少人都在积极探寻,其中有位权威学者,不受当时条件局限的影响,大胆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宋官窑窑址极有可能已被填埋在黄河河床下6米深地方的观点。因是权威专家提出,故有不少学者都随和了这个观点,至此再也无人提出具有学术争议性的观点。近些年来民间虽也有人提出过窑址另有属地的观点,但并没有信服人的实物证据,而且人微言轻不足以引起重视。好在现在中国收藏家协会和开封市政府连续三届举办收藏学术论坛,思想开放,观念创新,论争自由,重视民间声音。特别是此届论坛已将北宋官瓷作为专门论题,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极有可能就是将来揭开千年北宋官窑神秘面纱的前奏序曲。

  要想进一步深入探讨,必须解放思想。权威学者、专家虽对北宋官瓷有过观点,但那是他们处在当时局限环境中得出的结论。如果他们继续在世的话,我想这些学风严谨、令人尊敬的泰斗也会不断探索,以新发现、新证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追求事实真相。可我们这些后人面对发展的形势,却不敢越雷池半步,思想僵化地继续坚持一成不变的学术观点。如此一来,北宋官瓷之谜将永无揭开之日。我们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探索,那才是已故泰斗在九泉之下所期望和欣慰的事。

  张公巷窑非北宋官窑

  2004年2月4日继清凉寺汝窑址发现后,河南考古所又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了一处器型精美、釉色上乘似汝又胜汝的宋代瓷窑。历史上从无记载的一个奇怪瓷窑突然冒出来,让考古学者和文物专家一时间浮想联翩,经历了短暂猜想和推断后,针对北宋官窑址还没找到的现状,有人大胆提出:新发现的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于是,主题为“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的论证会召开了。与会的17位文物专家讨论得很激烈,经过反复论证后,最后与会的17位专家对此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同意北宋官窑说;第二种认为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三种则完全反对,理由是文献明确记载北宋官窑窑址在汴京:“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且出土器物与馆藏均对不上号。据了解,没有参会的一大批宋瓷专家对此也持保留意见。

  时隔不久的2004年5月20日至22日,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陶瓷专家又对张公巷窑进行论证,结果对会议提出的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一说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据清代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记载:“宋政和间徽宗于京师,置窑烧造曰官窑”,且出土器物与馆藏均对不上号,由于意见分歧较大,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莉英在作学术总结时说:“由于有不同意见,建议进一步发掘论证。”

  对此,笔者也曾带着收藏的数十片张公巷瓷片,多次到国博、故宫(微博)比对。在北宋官瓷橱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反复观看对比,用和自己收藏的北宋官瓷瓷片比较,最后发现两者根本对不上号,无论从釉到型还是烧造工艺,都可以看出根本不是一个窑所烧之物。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张公巷窑非北宋官窑。

  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差异

  1994年笔者细阅了紫禁城出版社出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发现书中曾论述到汝官窑应是北宋官窑,并从南宋叶?的论述语法角度分析,又结合《中国陶瓷史》归纳了数条,并得出结论:官汝窑即是北宋官窑。因本书作者是对陶瓷研究很有权威、学识又渊博的学者,而我对他很尊重,故也很自然地接受了他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本人对收藏品的研究,特别是数次到清凉寺窑址学习参观,再结合收藏的汝窑瓷片和对这些瓷片反复细致观察,以至一片瓷片拿在手中都能反复用100倍放大镜看一小时左右,百余瓷片,都被细细审视研究,带着研究瓷片的体会,又反复到故宫、国博观察汝瓷、官瓷数十次,再和橱窗中北宋官瓷做对比,以观察馆藏品的印象体会,再和自己收藏的北宋官瓷瓷片做对比,结果发现,汝瓷、官瓷两者差别很大,无法统一到一个窑口。

  从釉色上分析,虽都属青瓷,但如果认真比较,就会发现两者色阶、色差完全不一样;从釉层上看,两者也有较大差异,北宋官瓷釉层明显厚于汝瓷,甚至厚度超过一倍之多;从釉质上看,还是明显不一样,官瓷釉质酥亮、釉面平润光滑,汝瓷釉质则显乳浊,釉面眼看似梨皮状,而手摸则平滑莹润;胎土官瓷偏黑灰,汝瓷似香灰;两者色感也相差甚远;从相等的器物或瓷片相比,明显是官重汝轻,论厚度明显是官厚汝薄;至于开片纹线也相差很大,两者找不到任何统一相似之处。再看烧造工艺也有很大差距,官采用垫烧居多,汝采用支烧居多;支钉痕迹形状是官大汝小,官是圆形豆粒状(汝个别也有),汝则多是芝麻状;支钉色官是黑灰,汝多系白色。再用100倍放大镜从微观痕迹学入手对两者釉内世界做比较观察,发现差异更大(差异细部特征另文详述),完全是两个釉质、气泡的世界。用放大镜在其中遨游,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使人心情非常愉悦。就这样仔细比较观察有数年时间,其中从微观证据到视觉差异和触觉不同等要素,可以肯定地说两者根本无法统一到一个窑口。至此我才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结论就是:北宋官窑就是北宋官窑,清凉寺汝窑就是清凉寺汝窑。对此,有一著名文博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汝瓷就是官瓷,那么故宫所藏的传承有序、记载明确的这些北宋官瓷该归到什么窑口?在展览时,又该如何标明年代与窑口。”

  开封东郊应作为寻找北宋

  官窑址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民间有关宋官窑在某某地被发现的各种传言时有发生,但终于不见任何证据而销声匿迹。因我原本是深信河床底之说的,故从未相信过这些传言。可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我开始有所动摇,以至于现在改变观点。

  去年一次无意的发现,收购了十余枚青瓷片,这让我有了重要发现和收获,仔细辨识分析数天后,竟然发现它们是北宋官瓷瓷片。我高度兴奋,便以此为线索展开近一年的追访,历经一年往返四省,花费很大精力财力,费尽口舌与心思,总算有了一点进展和收获:一是又收到部分瓷片、残器和窑具;再就是亲眼见识了数百件大小不一的瓷片和近十件残器。这也是我下一步要追踪奋斗的目标。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从所得瓷片和残器分析,要辨识是老瓷片还是人为破坏做旧的瓷片。经判定确认实为出土老瓷片后,就先和故宫展品对比,再从微观痕迹入手,查找其中上千年瓷器特有的变化痕迹和寿斑,经与北宋官瓷的釉质、气泡特征对比确认,进一步确定就是北宋官瓷瓷片无疑。这些图片中的残器和瓷片,都是我亲眼所见和部分拥有。

  从自己所得和所见瓷片中观察发现一个特征,就是残器也好,瓷片也罢,都因不同程度瑕疵而被打碎,仅从此点就可初步推断有官方窑址瓷片的特点,再加还有窑具。关键是要找到瓷片准确出土地点,可这并非易事。现在仅知大概在开封东郊区域,但准确地点在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虽费了一年时间和不少财力,目前还是未得到确定,不过大方向是开封东郊,这已是所得到的最重要信息了。因施工的几位工人并非开封人而是山东人,现都已离散,一时间无法找到。现主要是追踪大部残器与瓷片,同时花钱托人找第一手发现之人,只有找到第一手发现之人才能了解准确地址。但不知原址是否已严重破坏,但愿不是。至此,虽又耗时、耗力、耗财,但尚无最终结果,不过我还是很有信心。不管将来结果如何,有收获已让我非常满足和高兴。再就是我想与大家共享这样一个感悟:凡事都要有一种平常心态和正确动机,也一定要有一种正确认识。是不是北宋官窑址并不要紧,只要把它作为一个线索,让政府和专业人员进一步考证,以求得到确认或否认,那都是成绩。我们业余人员能为此添一砖一瓦,都是爱好和良心驱使,即使没有什么结果也不必灰心丧气,就算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不了,还有下一代人。我们应坚信后代人会比我们更聪明、更有智慧,最终会解开答案。我们现在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客观冷静对待,不要有功利心,自然就会克服主观推断和机会主义的倾向,我们所做之事一定要经得起历史和后代的检验、审查。

  以上仅提供一点线索,重要的是靠政府和文博专家以此为线索,进一步能有所发现。

  (作者王治国系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宁夏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晖系银川市人大代表、宁夏收藏协会常务理事、银川西夏印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