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目前最新的考古成果。
这些文物现在的状况如何,将去向何处,现在的保护状况如何?近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独家探访了正在进行发掘工作的考古现场,并深入到文物保护背后,了解这些出土文物的“身后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首次向记者透露,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近90个兵马俑被“植入”了智能芯片,这些兵马俑将“开口说话”,随时“传达”自己的身体状况,还可防“大盗”,一旦有未授权的人员进入到一定范围的区域,兵马俑便会立即“反抗”。
>>挖掘现场
兵马俑挪动时都要严格记录
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仍在进行,从2009年6月13日开始截至今年5月,第三次发掘出土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共计310余件;出土陶马3组12匹,陶俑上百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10处、弓弩箭菔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对于今年已80岁的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来说,兵马俑挖掘的每一步进展依然让他十分关注。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他告诉记者,此次第三次发掘一号坑申请挖掘2000平方米,“但每年还要上报审批。”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的发掘地点,据悉,此处原编号T23方,面积有200平方米。这块新发掘区域分为4个坑道,秦砖、棚木、陶俑……散布坑道,为了方便行走和保护遗迹,一排排装着砂土的蓝白色口袋排成了“小路”。 第三次发掘至今已进行了3年多,一些出土陶俑已被送到实验室进一步保护和拼合,一些坑道里陶俑的俑身已经移走,而陶俑的脚还留在原地。目前一号坑的考古发掘领队申茂盛告诉记者,兵马俑挪动时有严格的摄像和照相,留下脚踏板也是为了将来还原时,与几千年前位置一致。
在离观众走道最近的地方是一些还未完全出土的兵马俑,有的没有头,可以看见俑腔,在离记者最近的地方,有一个较完整的秦俑严肃又有些迷茫地望着天空,很像经典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张艺谋刚穿越到现代时的架势。
一号坑和二号坑中有大量被焚烧过的黑色炭迹,很多导游带领游客前来参观时,会介绍“这是项羽焚烧兵马俑的痕迹。”而这个观点正是袁仲一提出,“极有可能。”
>>最新发现
兵马俑有了智能的“芯”
而在另一处“百戏俑坑”发掘现场,这里之前发掘出的2.2米高“巨人”秦俑,目前正在残片提取阶段,据该处考古领队张卫星介绍,目前整个俑坑已经提取了20多个陶俑的残片,送到实验室去清理和拼接,预计年底的时候,这些栩栩如生的秦代“戏子”能完整面世。
而这次这个“巨人”会变得有点不一样,重新站立起来之后,它不仅能在游客面前“说出”自己的“身世”,还可随时将自己的温度、湿度、是否被触摸等信息“告知”研究人员。而它如果外出展览,研究人员也能随时知道它的“身体状况”,以及定位它的位置。
这一切都不是神话故事里的巨人复活,而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为其“植入”的智能芯片。在发掘区旁的修复区,一排排兵马俑戎装以待,记者在现场发现,在排列整齐的修复区兵马俑的脚踝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能看见一块名片大小的金属片。记者随即向工作人员求证,据悉,这是为兵马俑量身定做的芯片,是近期首次在兵马俑身上试验的新技术。
在《终结者》中,我们能看到那种割开皮肤放置于人体内的芯片,而对于兵马俑来说,这种芯片会不会对俑身有破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片芯片是在不破坏文物本身的情况下,附着到了兵马俑身上,“用一个小链子挂在陶俑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这个技术在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博物馆还是少见的。”
遥感定位 防盗兼顾导游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芯片拥有强大的储存能力和运算能力,不仅能定位每一个兵马俑的具体位置,还能实时传送每个个体兵马俑的状况、温湿度、被触摸状况、实时体检状况……
据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这种智能芯片主要在一号坑中的兵马俑上试用,“已经有近90个兵马俑安装了这种芯片,将来还将进一步扩展。”他介绍,芯片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盗。在电影《偷天陷阱》《国家宝藏》中,雅贼们轻而易举地偷走了天价艺术品和文物,躲过层层的安防,被盗品本身没法“反抗”。而安装了智能芯片的兵马俑等于安装了自己的“意识”,每一个兵马俑不仅能“通知”管理方自己的状态和位置,一旦有未授权的人员进入到一定范围的区域,兵马俑便会立即“反抗”,防火防水防“故宫(微博)大盗”。据悉,目前这项“防盗锁”技术,也能在移动兵马俑到其他博物馆等场所时起效,“可以实时监控,挪动任何一个兵马俑都必须得到授权,否则将立刻反映到我们的监控设备上。”据悉,这项技术在展品外展等长距离运输过程中,也能起到即时监测作用。
而对于游客来说,将来这个芯片还可以替代导游和讲解员,游客可以通过一个终端设备了解到兵马俑的出土信息、经历、当下状况等,随时可以查阅兵马俑“档案”。
>>保护难题
为保艳丽容颜
兵马俑用上护肤品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3个坑,共有八千来个陶俑,2000多个已出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馆长袁仲一说,它们原本都是通体彩绘,并且各不相同,刚出土的时候,鲜艳程度一点也不比川剧脸谱差。但秦俑发掘现场的彩绘保护问题依然是现在兵马俑保护的头号难题。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容波告诉记者,1996以前做的很多彩绘保护已经起翘,说明早年技术的不成熟。
与德国合作
找到保护彩绘的方法
在历史学家笔下,秦俑是亮丽的:衣服色调明快,以红绿二色为基调,已出土的彩绘秦俑中,70%以上的袍衣和俑裤是红色或绿色,可谓大红大绿,那些彩绘刚出土的时候,鲜艳程度一点也不比川剧脸谱差。
秦俑彩绘保护真正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2年,德国巴伐利亚文物保护局与陕西省文物局签署协议,就秦俑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进行合作。1997年,既能抗皱又能加固彩绘的技术终于在德国试验成功:这就是现在简称的保湿剂和加固剂,目前已普遍用于出土陶俑的彩绘保护上,据介绍,1997以后使用这项技术保护的彩绘至今没有变色,距今已经15年,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绿脸俑”。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到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的艾默林教授,他表示:“之所以参与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是因为它们上面的彩绘有着2000年的历史。”虽然在彩绘保护方面极富经验,但艾默林还是认为兵马俑的工作非常有难度:“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了生漆这种很特殊的材料,世界其他地方的彩绘是不会使用的。兵马俑出土后,对湿度十分敏感的生漆立马就会卷曲、脱落。”此外,美国、比利时的相关机构的化学专家、地质专家、土壤学专家也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秦俑的保护献计献策。
尚未完全解决
将留在土壤中的彩绘贴回陶俑
但就算是这个程度的保护,彩绘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目前最先进的保护措施能让彩绘保存4、50年,我们正在寻找新的方法让它的时间再延长。”容波介绍。从开始发掘到完成保护,秦俑的清洁工作最耗时、最考验耐心,一般需要一两个月。清理工作不亚于做一台手术,还要用到手术刀牙医钻等工具。清洁之后,要给陶俑涂上透明的保湿剂,再上白色的加固剂,而保湿剂中的聚乙二醇很多化妆品里面也有,类似于凡士林,“所以我们被称为文物医生,也叫文物美容师。”容波笑称。“有时工作人员还要往自己脸上抹一抹,我们的试剂纯度比化妆品还高。”
据容波介绍,整个彩绘保护中,如果说在考古现场对发掘出的陶俑彩绘残迹进行即时处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那么,如何把留在土壤中的彩绘贴回陶俑,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要从土壤中提取出脱落材料,要找到让颜料和俑体最大程度贴合的材料,现在使用的材料还不能影响到今后新材料的使用。这些问题都是目前秦陵博物院彩绘保护中最需要攻克的问题。
成都商报记者 曾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