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家们艺术创作及命运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新时代的变革和新时代的开放,还有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促使了陶艺创作条件的不断改变,思想不断开阔,手法不断创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的产生既是艺术家自己的努力,也是时代的推动与造就。
朱乐耕1952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现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执教陶瓷设计,教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第八届委员。朱乐耕以研究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视觉方式和造型手法,致力于创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陶艺作品。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下,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城市文明日益发达,但与此同时城市越来越成为水泥森林,城市空间对人的生存空间不断挤压,到处堵车和居住空间的狭小,将人的生活空间极大地压缩了。此时就需要有一种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具自然亲和力的材料来缓解现代生活空间给人们造成的压力。同时也需要考虑陶瓷材料与其他领域的运用关系,与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空间的关系等等,让陶瓷艺术与人类的生活空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于是,朱乐耕开始创作了一系列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大型环境陶艺。并开始进行陶艺与现代建筑以及室内外空间环境相结合的探索。
环境陶艺创作探索是基于当今社会对环境空间人性化关注所做的一系列建筑环境与陶艺之间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它需要有委托人,还需要有合作者,同时它是一种公共艺术,所以还有要受种种环境及技术的限制。所以找到一个巨大的、能表现自己艺术的空间是陶艺家的一种幸运。朱乐耕是一个幸运者,2000年受韩国汉城麦粒财团的委托,为他们新建的美术馆和音乐厅做系列的陶瓷建筑壁画,有音乐厅的内墙和外墙,还有美术馆的走廊和大厅,其面积之宏大、所要求之丰富以及制作之困难,这是一次如何处理建筑与陶艺以及陶艺与音响反射之间关系的重大探索。
陶瓷材料作音乐厅的音响反射板是非常困难的,它要经过高温烧成,极易变形;同时作为艺术作品,不但要考虑它的音响效果,还要考虑陶瓷艺术和建筑空间的结合。朱乐耕用了四年时间研究如何突破材料的技术限制,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却是对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环境空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探讨的见证。最后为麦粒音乐厅内墙创作的作品《时间与空间的畅想》获得了极大成功,它不仅是一幅大型陶艺壁画,更是一次陶艺家、建筑师与音响设计师的成功的跨界融合,韩国麦粒音乐厅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次在内部音响反射材料中使用陶瓷材料的音乐厅,体现了陶瓷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麦粒音乐厅开幕式当天中国很多知名艺术家应邀参加开幕式,其中中国著名油画家铁扬先生在开幕式上第一个发言,他说:“看到这么好的音乐厅我非常感动,但是我觉得这个音乐厅是应该首先在中国出现的,因为它是中国艺术家做的。”因此在韩国的音乐厅环境陶艺创作结束以后,朱乐耕就特别想在中国能找到一个这样的机会,也能为中国本土创作出类似的作品。何况现代的中国城市正需要很好的环境陶瓷艺术,陶瓷兼具艺术媒介和建筑材料双重特色,最适合同建筑的结合,就像我们看到的故宫(微博)那漂亮的琉璃瓦和精致的构建都是与陶瓷材料息息相关的。
随后,朱乐耕进一步做出大胆的尝试,将之前的研究探索放大到关于现代陶艺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城市环境陶艺,为九江市创作了长168米的城市陶瓷与石材结合的装饰壁画《爱莲图》,灵感取自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荷花象征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品质,粗壮挺拔的荷茎象征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泥性这种温馨,达到一种其他材质无可替代的效果。
而后朱乐耕又把这种意象延伸到广场的中心部位,在广场南面的九江和中广场创作了环境雕塑群《意》,这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探索与思考,在雕塑的中间用莲花中空的形状,是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同古人内心的最高追求相联系,来重复强调这种精神境界。在制作中还考虑到细节,改变雕塑的锋利棱角为圆角,创作出可以让人从其间自由进出互动的雕塑空间。每次去那里,都会看见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们在悠闲散步,锻炼身体,参与其中。此刻的雕塑有了生命力,着重人文关怀,对人的关注,与人产生了交流。
2010年朱乐耕曾为上海浦东机场迎接世博会创作了大型陶艺装置壁画《惠风和畅》。乘客们在T2航站楼国内出发经过紧张严肃的安检后,就会穿行于这堵艺术墙下,无数块卷起一角的白色长方形瓷板,露出背面的蓝色,展现出一幅流动的蓝天白云的景色,呈现出重量感陶瓷轻盈、灵动的另一面性格。机场区域中流动着大量世界各地游客,人来人往,或行色匆匆、或枯坐等候,而艺术可以改变这里的空间氛围使之而变得赏心悦目,使过往的人无意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所有的陶瓷片都是悬空用钢筋固定的,为了保证安全性,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和充分思考才最后成型,此时期朱乐耕更加注重陶艺创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体现时代特征。
除了与建筑和空间密切结合的环境陶艺之外,朱乐耕还创作了大量放置于现代空间中的大型系列陶瓷雕塑。将农业文明的象征“牛和马”重新赋予了现代的精神,并用陶瓷这种材质表现出来,如作品《风》表现出迎风而立的群马,它们就像一群能激起我们无限遐想的风一般的神灵,蕴含着现代人向往自由的渴望。而《远古的记忆》和《热土》采用自然的陶瓷肌理效果表现牛的气质,展现了农耕时代那片热土上辛勤耕作的耕牛,警醒浮躁的现代人不要忘记曾经的故土和家园。《禅意》这组雕塑是东方人的象征,东方人的特征是内敛、虚静、讲究修身养性。人应该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去解放思想,只有不断的“空”、“无”,才能自由,悟道,进入更高的境界。中国的佛教就是一种进入了很高境界的表现。而《颂》这群仰天而歌的雕塑,是西方人的象征,奔放热情而富有创造力。这里都有宗教的意味,前者是禅宗佛教的感觉,后者有唱圣歌,颂扬上帝的感觉。其实任何文明的深处都有宗教的情结在里面,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方式。通过这种大型陶艺群雕的创作,既隐喻了现代的精神和文化特征,又为现代的理性空间增添了生动灵逸的因素,为现代人营造出充满人性和艺术性的温馨空间。
2011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名为“澄怀味道?抱朴为器”展览,展览集中展现了朱乐耕在这数十年来陶艺创作探索基础上的新融合??回归与创新。本着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回顾之前的艺术路程,对“道”与“器”进行深入探索,将先前的探索经验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新的融合,这是对自然的回归,对传统的回归,也是对现代当下的关注,还是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后的再创新。
在这次展览中,恢复了久违的红绿彩系列,首先是将红绿彩与雕塑结合,创作了《农耕时代》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在牛头和马头上画满山间的野花,牧牛的孩童,奔跑的骏马,在画这些牛马们的梦境,画它们回忆着的那个美丽的农耕时代。而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呼唤人类自己已经失去农耕时代的梦境,那是一个美丽的和充满着诗意的时代。(编辑:杨莉)